免疫组化(IHC)是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检测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对肿瘤的诊断、肿瘤的分型和预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大了人们对各种疾病和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和研究水平。本文着重介绍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应用及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IHC)是免疫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抗原-抗体反应,即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首先,从组织或细胞中提取某种化学物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然后通过免疫动物获得特异性抗体,抗体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类似的抗原物质。由于抗原和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有必要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示抗原和抗体结合的部位,以实现对未知抗原的定性、局部或定量研究(图1)。
图1。免疫组化的理论示意图
免疫组化标本以组织为主。这些组织来自病人或动物,并被冷冻或包在石蜡中。将这些组织制成厚度约为4 μm的切片,封合后进行加工。如果样本是一个细胞,它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化学(ICC)。对于ICC,大部分细胞外基质被去除,只留下整个细胞进行染色。ICC来源可以是来自患者或动物的细胞悬液(如血液涂片、拭子等)或实验室进行的组织培养细胞系。
病理诊断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病理诊断是对手术或尸检的肿瘤标本进行固定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检查,以诊断疾病。这些样本更多来自活人。
尽管各种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但病理诊断仍然是各种肿瘤检查方法中最可靠的。病理诊断被称为“金标准”,是疾病的最终诊断。如果将病理诊断与生化免疫等检验诊断相比较,则病理诊断就像警方掌握的指纹、脚印、DNA等实际证据。因为它通过显微镜观察疑似病变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可以直接看到组织发生了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可以对疾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在肿瘤性质的诊断上。
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然而,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免疫组化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局限性主要是抗体特异性和解释。免疫组化手术中必须有阳性和阴性对照。免疫组化染色作为一项技术完整性质量控制,如果忽略对照组或不理想,应谨慎对待结果。
免疫组化的正确结果不仅依赖于技术步骤上的标准化操作,还依赖于正确的解释。在报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时,不应孤立地加以解释。诊断和鉴别诊断,所用抗体的特性,以及所研究组织的性质都应加以考虑。同时要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干扰。深入研究免疫组化的原理和技术,必须熟悉各种抗体的真阳性反应位点,实现实验室间免疫组化的标准化,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发挥最大的辅助作用。
假阳性是阳性信号的不正确定位,包括着色不均、背景着色和边缘效果。此外,某些特定的组织成分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假阴性是指所有抗体标记切片均为阴性,无阳性信号。假阴性的结果不是真实的反应。
众所周知,病理检查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金标准,对癌症患者尤其如此。免疫组化的结果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当前的一系列检查及其意义。
目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取决于ki - 67而且p53价值,不取决于肿瘤组织的组织类型。如中分化腺癌,如果Ki-67和p53值超过50%,则预后较差。相比之下,如果肿瘤类型为低分化腺癌,Ki-67和p53值较低,则预后略好于中分化或高分化癌。
p -糖蛋白(P-gp):它具有药物泵的作用,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上。阳性率越高,对药物(阿霉素、柔红霉素、表柔红霉素、米托蒽醌、长春碱、长春新碱、紫杉醇、紫杉醇)的耐药性越强:
谷胱甘肽s -转移酶(GST π):它在排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主要位于细胞质上。阳性率越高,对药物(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越强。
拓扑异构酶II (TOPOⅡ):对药物起靶点作用,主要位于细胞核上。阳性率越高,说明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如VP-16、替尼泊苷、椭圆霉素、新霉素、柔红霉素、表柔红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的疫苗对VP-16尤其有效。
Ki-67是细胞增殖的标志,主要位于细胞核上。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乳腺癌耐药的预后标志物包括P-gp、GSTπ、TOPOⅡ、Ki-67、ER、PR和HER2.
雌激素受体(ER)主要作为一种性激素,位于细胞核上。阳性率越高,说明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酮受体(PR)主要作为一种性激素,位于细胞核上。阳性率越高,说明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 (HER2)基因主要作为癌基因产物,位于细胞质上。阳性率越高,说明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分为野生型(Wtp53)和突变型(Mtp53)。由于微免疫组化,Wtp53难以检测。Mtp53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突变后失去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突变型p53高表达提示细胞增殖高,分化差,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95%的GIST具有特征性表达CD117.
依据典型的表达DOG1, DOG1阳性表达位点与CD117相似。注意,DOG1可以在一些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6%)。在胃间质瘤、上皮样间质瘤和PDGFRA突变的情况下,DOG1高表达。大多数要点表达CD34(70%),局部表达SMA(40%),s - 100(5%),通常不表达肌间线蛋白(2%)。
最新的WHO亚型淋巴瘤有33种亚型,每种亚型的预后和治疗不同。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极其困难,这是病理学上的难点。淋巴瘤诊断的免疫组化方案必须是“双包”,即每个组织必须标记两种以上的抗体。
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必须通过CD20而且CD79a阳性,也证实CD3阴性。因此,淋巴瘤的诊断需要大约8-10种抗体才能准确反映淋巴瘤的各种亚型。信息。
喜欢读吗?
不要错过我们的下一篇文章!